9月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闭幕。在各成员国、嘉宾国、国际组织一道努力下,G20杭州峰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探索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的共同方案,并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跨越前行的动力。
随着热腾腾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浙商》全媒体第一时间为企业家们梳理出了十大红利。
1数字经济成新引擎
《公报》提出,各方将着眼于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应对数字鸿沟创造更有利条件,包括促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投资、支持创业和数字化转型、加强电子商务合作、提高数字包容性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
数字经济是面向消费者需求的供给侧改革,能够产生收入提升、物价下降、购买力提升的“民富螺旋”,创造了良性的内生经济增长新模式。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并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重塑旧模式,成为新动能。
G20杭州峰会再一次极力倡导数字经济,并将其列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必将让数字经济为解困低迷的全球经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众多浙江和国内中小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实践者,也将在其中找到更多趋势性的大机会。
2聚焦“新工业革命”
《公报》提出,新工业革命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转变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推动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机遇。为抓住新工业革命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带来的机遇,制定《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增强现实、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正推动智能制造、个性定制、协同生产和其他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在浙江,这些技术进步已经在推动浙江和浙江企业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阿里云平台为代表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正服务于电子商务、政务管理、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中,万丰奥特、娃哈哈等实体制造企业都在应用工业机器人、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完成智慧工厂的改造;在杭州,一大批VR技术应用企业破土而出,同时像贝达药业这样的生物制药企业在突破市场。
对中国企业来说,尤其是对浙商来说,新工业革命是一个后发先至、突破技术壁垒、生产限制的最大机会,是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突围而出的最大法宝。
4人民币加入SDR
《公报》提出,人民币将在10月1日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指出,人民币进入SDR将加速国际金融制度改革,有助于加强国际货币体系,同时强化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G20杭州峰会召开前夕,世界银行发行首只以人民币结算的SDR债券,发行利率0.49%。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世界银行在中国市场的SDR计价债券是其通过新产品支持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活动的绝妙机会。
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长远战略再进一步,既有助于中国企业开辟全球新市场,对本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利好。人民币“入篮”的影响是长远的,首先是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减轻贬值压力;其次是可推动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成为结算货币,使得人民币在境外的投资和消费更为便利,规避汇率风险;最后是可促进中国加速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倒逼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加速开放。
5达成贸易便利化协定
《公报》承诺,在2016年底前批准《贸易便利化协定》。该《协定》是自WTO成立20年以来达成的首个多边贸易协定。《协定》根据全球最佳实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加速货物跨境流动。其历史性突破在于,首次将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实施《协定》的义务与该国能力相关联。此外,《协定》规定可向特定国家给予援助及支持,使其具备相应的实施能力。
“浙江省主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全省进出口总值占了全国的12.7%,而中国进出口总值占全球的10%以上,这就意味着浙江的进出口总值占了全球的1%以上,这个量非常惊人。”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分析说,“我们相信如果《协定》一旦生效,将进一步释放浙江企业的产能。”
与此同时,便利化意味着成本的节省。根据国际机构测算,有效实施《协定》将使发达国家贸易成本降低10%,发展中国家成本降低13%至15.5%;最高可使发展中国家出口每年增长9.9%(约5690亿美元),发达国家增长4.5%(约4750亿美元),带动全球GDP增长9600亿美元。
6核准全球投资指导原则
《公报》核准《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是世界范围内首份关于投资政策的多边纲领性文件,有助于营造开放、透明和有利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促进在国家和国际政策制定的协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预见性和确定性以支持其投资决策。
目前,全球双边、多边投资合作协议超过3300个,呈现碎片化倾向;另一方面,浙商近年来出海活跃,通过并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攀上价值链高端、实现转型升级已成共识。然而由于对外投资不存在明确的国际规则,企业出海面临的风险与阻挠不容忽视。万向集团在实施多项跨境并购时,曾坦言面临着与本土并购数量更多和不确定性更强的政治、贸易、技术及绿色壁垒。
走出去,对于浙江民营企业家是勇敢的尝试,《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的确立,将为企业的海外并购保驾护航。虽然目前此项原则尚不具有约束性,却是向构建全球投资协定迈出了坚实步伐。
6核准全球投资指导原则
《公报》核准《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是世界范围内首份关于投资政策的多边纲领性文件,有助于营造开放、透明和有利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促进在国家和国际政策制定的协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预见性和确定性以支持其投资决策。
目前,全球双边、多边投资合作协议超过3300个,呈现碎片化倾向;另一方面,浙商近年来出海活跃,通过并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攀上价值链高端、实现转型升级已成共识。然而由于对外投资不存在明确的国际规则,企业出海面临的风险与阻挠不容忽视。万向集团在实施多项跨境并购时,曾坦言面临着与本土并购数量更多和不确定性更强的政治、贸易、技术及绿色壁垒。
走出去,对于浙江民营企业家是勇敢的尝试,《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的确立,将为企业的海外并购保驾护航。虽然目前此项原则尚不具有约束性,却是向构建全球投资协定迈出了坚实步伐。
8绿色能源前景广阔
《公报》提到,将继续落实《G20能源合作原则》。其中“提高负担得起、可靠、清洁、可持续、现代化的能源服务的普遍可及性,特别是减少普及电力的障碍”的表述,对于企业来说蕴含着很多新的机遇。
数据显示,二十国集团成员国来自绿色能源的发电量,占其发电总量的8%,虽然五年内跃升逾70%,但比例依然严重偏低。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10%的成员国只有七个,相比之下2010年则只有三个。这表明在部分地区,摆脱化石燃料的趋势正在强化。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场等新形式绿色能源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大力补贴。
目前,中国国家电网正在全球大力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并因此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正泰集团也正全力推广“绿色能源方案解决和服务商”的定位,在非洲、南美洲、欧洲、中亚等地区建设光伏发电站,一大批浙江电力企业如德力西、人民电器等以及配套企业理工监测、万马电缆、富通集团等亦随着国家战略和企业定位向世界进发。
10促进基础设施投资
《公报》重申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公报》指出,欢迎11个多边开发银行提出的《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行动的联合愿景声明》。
作为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自2011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已逐渐成为G20峰会首要议程。作为B20峰会基础设施议题工作组成员,莱茵达董事长高继胜就其所从事的体育产业为例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参差,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设施完善,而东南亚、非洲等新兴经济体,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增长和现代文明进步并不匹配。”他表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将形成新的增长点。
可以预见,在 G20杭州峰会核准的“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下,无论是欧盟提出的欧洲基础设施联通计划,南非推出的非洲跨国铁路建设计划,或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整体协调与合作,有望形成世界经济的联动效应,让全球共享包容发展之道,也给浙商“走出去”提供发展机遇。